近日,《扬州国资信息》刊发集团署名文章《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,有力支撑“三个名城”建设》。文章总结梳理了近年来集团立足本职工作,在打造优质公交服务和“城市窗口”、构建智慧城市以及参与交通城建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,为“三个名城”建设贡献了力量。
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,有力支撑“三个名城”建设
围绕加快扬州“三个名城”建设,作为承担全市公共交通出行、公共停车管理、长途客运保障服务主体的市交通产业集团,立足工作职能,努力在打造优质公交服务和“城市窗口”上做文章、在构建智慧城市中谋新篇、在交通城建重大项目建设中显担当,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,为“三个名城”建设贡献国企力量。
一、以民生保障为导向,打造高品质公交服务
始终秉承“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”的理念,致力于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和分担率,完善公交线网和站点,优化车辆速度和舒适度,实实在在升级百姓出行体验感、获得感,不断将“公交优先战略”,从纸上落实到“路”上,落实到百姓的心坎上。
公交车辆更环保。2015年以来,市区累计新购公交车辆972辆。截至2019年4月底,市区公交营运车辆1810辆,其中空调公交车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已分别提高到100%和88.8%,“冒黑烟”现象彻底根除。
公交线网更优化。按照“减重复、增覆盖、便接驳、提运速”的原则,加快新辟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,建成更加便民的公交运营网络。4月13日,万福片区免费游览公交专线正式开通,途经朱自清公园、欢乐自在岛、1912小镇、极地海洋世界,将“七河八岛”与万福大桥等风光串联起来,进一步方便了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深度游览江广融合区域。截至今年4月底,市区公交线路已达125条,服务面积近1100平方公里,实现市区3A级以上景区和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公交巴士全覆盖,市区主要景区和酒店周边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全覆盖。
公交政策更惠民。在省内率先推出了公交一小时免费换乘,先后试点开通了免费社区巴士、亲子公交专线、“扬州好行”旅游直通车和旅游观光巴士等特色线路,根据实际延长旅游专线等客流量大的线路收班时间,实现与晚班线路无缝衔接;法定节假日、周五至周日,在6个换乘中心持续为外地游客提供免费公交接驳服务;落实扬州高校新生入学后一年内享受市区公交刷卡减半优惠,现役军人、市区军嫂、持“绿扬英才卡”人士免费乘公交政策,累计办理优惠卡4.88万张。
公交运营更高效。按照服务区域和客流特征,优化调整公交线路运营管辖权,公交集团研发启用了“大间隔、大接龙智能报警”系统,更为合理地配置车辆、人力资源,提高行车准点率、实载率,减少空驶里程,降低运营成本。2018年,按照“同城同标”要求,完成江都公交整合划转,自今年4月起,实现人员、业务全面融合,公交业务板块将增加年业务收入2亿元以上,不仅壮大了公交力量,实现运力和司乘人员统一调配,也为优化线路调度、提升运营效率提供更大空间,“公交优先”规模效应、协同效应将进一步释放。
公交服务更优质。在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,扬州公交以服务提升为宗旨,不断完善标准、健全设施、严格考核,先后建成市级以上品牌线路23条,占总线路的21%。全面推广扫码乘车”“银联闪付”等支付手段,在南部快速通道建成的46座智能公交站台,实时提供公交车到站、道路拥堵和公交车拥挤情况提示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外地游客个性化、定制化公交出行需求。2017年以来,扬州获评“全国公交最幸福城市,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,成功入围“十三五”期间首批全国“公交都市”创建城市,开启公交优先“双市同创”新格局。
二、以城市发展为动力,打造高水准工程项目
近年来,交通产业集团先后承建或承担各类交通城建、民生工程项目20余项。在项目建设和组织实施过程中,促进了城市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,也为企业产业转型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载体和路径。
以项目显担当,强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地位。一是投资近7.2亿元,建成西部交通客运枢纽,这是扬州2500周年城庆的第一个完工项目,也是文昌路上崛起的新地标,乘客在一个综合体内即可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;二是总投资约3.8亿元的公共卫生中心项目,于2018年底正式开工,目前按序时顺利推进。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,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,为打造“健康中国扬州样本”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;三是按照市委市政府“建设好扬州东部综合客运枢纽,就是建设好扬州的门户”的要求,克服困难,积极推动东部综合客运枢纽及地下配套工程。
以项目促发展,激发自身产业动能。一是集中11.71亿元投入,完成瘦西湖西门经刘庄城中村改造、念泗河截污工程和念泗路西延工程,打造涵盖文化、旅游、休闲、商业多功能的综合片区,实现东西贯通、污水截流和景观提升,使瘦西湖西门区域交通环境、整体形象得到显著提升。在此过程中,交通产业集团土地一级开发能力也得到充分磨练和检验;二是紧跟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东南片区更新改造和城市“双修”战略部署,积极介入590地块(东)约550亩土地一级开发整理,为未来发展做好新项目、新地块储备;三是完成二十四桥宾馆改造,承建二十四桥宾馆会务建设,进一步加密瘦西湖西门片区城市酒店集群。
以项目树形象,服务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。投资1.2亿元,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,投放公共自行车1.25万辆,设置租赁站点407个,实现24小时全天候服务,打通了市民出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投资3500万元,完成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综合整治,全面提升火车站站前广场及站内外硬件设施与环境,实现了西部客运枢纽区域交通场站资源的一体化管理;建成体育公园路“树阵式”生态停车场,保障了省运会等重大赛事期间、市“两会”等重大会务期间的车辆停放,并与沿山河整治形成联动效果,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提升;按照“打造扬州城市记忆名片”要求,完成扬汽大厦立面改造,并对周边商铺店招风格进行了统一,在东南片区更新改造中率先见成效、出形象。
三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,打造高效率的停车系统
结合企业发展定位,发挥资源禀赋优势,以缓解市区停车难为切入,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。
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和规范管理。2015年以来,先后建成荷花池水下停车场、何园停车楼等9处公共停车场,新增1969个停车泊位;运营管理市区21处、1394个路边临时占道停车泊位。对管辖范围内的停车场、停车泊位按照收费价格、服务标准、发票和服装等“五统一”模式进行管理,有效改变了城区公共停车泊位乱收费现象。
广泛推广智能停车系统建设应用。创新建成智能停车诱导管理系统,开发集多种出行方式于一体的“宜行扬州”APP。目前,该系统已联网接入市区77处公共停车场,2.1万余个停车泊位信息;停车诱导系统已实现通过38块一、二、三级停车诱导屏、“宜行扬州”APP及“高德地图”APP同时、实时发布市区停车信息,有效提高公共停车泊位使用效率。
积极承建“云上扬州”智慧出行项目。以“宜行扬州”智能停车管理系统为主体,承担市委市政府“云上扬州”项目“交通云”板块建设任务,通过整合公交线路、公共自行车、公共停车数据,实现互联互通,为市民提供及时、便捷的出行诱导服务,为缓解市区“停车难、行车难、出行难”作出积极贡献。
四、以创新转型为突破,打造高标准的“城市窗口”
坚持以运游结合为方式,树立道路客运第一“窗口”形象,发挥引游、服务和推介等功能作用,积极促进旅游名城建设。
融入“运游结合”联盟平台。紧跟市委市政府确立旅游业为扬州永久性基本产业战略部署,从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高度和站位,放大道路客运行业在线路、车辆、站场等方面的优势。2017年,以运游结合为切入,增资做大旅游业务板块,以省内长途客运企业为依托,融入省内13家道路客运企业和旅游集散中心产品融通、客源互送、资源共享大渠道;2018年先后通过联盟平台集采众推,圆满完成园博会、“江苏人游江苏”组客任务,建成扬州火车站游客服务中心,牵头制定全市旅游标准化体系。
满足旅客多样化出行需求。扬州汽车站积极推广互联网售票,目前节假日客流高峰期互联网购票旅客已达70%以上,大大缩短旅客现场排队购票的时间;积极开展定制包车、校园巴士等多元化客运服务,先后开通了扬州至镇江火车站、南京禄口机场等地的定制班车,方便旅客实现多种交通工具顺利换乘。
做好大型活动交通服务保障。2018年第十九届省运会期间,围绕交通运输保障和参赛人员、志愿者免费乘坐公交两项重点任务,交通产业集团累计为40万名各界嘉宾提供5000余趟次用车服务,荣获组织运行工作“集体二等功”和市场开发“特别贡献单位”。近年来,还圆满完成了世界运河城市论坛、中国-中亚合作论坛、“大江奔流-长江经济带报道”主题采访活动、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交通运输保障任务,确立了国有企业在服务全市重大活动中诚信担当、安全优质的口碑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