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坑气膜内部长啥样?带你揭秘站南路上的“大气球”!

近日,宁扬城际(扬州段)项目站南路站基坑气膜的震撼画面,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。这形似超大“白气球”的气膜建筑内部是什么样子,如何保持整体稳定性,能不能防火?9月5日上午,现代快报、扬州日报、《扬州新闻》、扬州新闻广播、扬州发布、扬帆、《关注》和《新闻女生》等多个栏目和部门记者走进施工现场,实地探访站南路站基坑气膜。

宁扬城际(扬州段)项目站南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,单柱双跨箱型框架结构,局部双柱三跨,主体结构总长216米,标准段宽20.3m,共设4个出入口、2组风亭,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。施工现场毗邻居民区,在施工过程中,传统的露天作业方式给附近居民群众带来扬尘、噪声等影响,面对严苛的环保要求与民生关切,项目建设团队经过多番考察论证,引入基坑气膜这一绿色创新工艺,该工艺投入使用后,不仅能有效阻隔扬尘、降低噪音,还将大幅提升施工效率。

么是基坑气膜?

基坑气膜是一种采用高强度膜材覆盖在建筑基坑上,并通过内部气压支撑形成的封闭式空间。它不仅能有效防尘降噪,还能调节内部环境,让施工更加高效、环保。

气膜的核心优势

给工地装上“生态口罩”

通过负压过滤与全密闭结构,施工扬尘捕获率超99%,周边道路PM2.5浓度与施工前持平。

为城市按下“静音开关”

采用“双层中空膜体+阻尼吸音夹层”结构,双层膜间空气缓冲层削弱声波传导,内部施工噪音可降低90%。

让阳光与工程同频共振

同步优化20米穹顶倾角,精准规避日照遮挡,守护附近居民“阳光权”,实现施工零扰民。

走进气膜内部探索一番

经过两道闸门,进入到气膜内部,眼前豁然开朗,整个气膜结构顶上不需要承重梁和承重柱的支撑,最高处距地面20米,长度180米,宽度40米,总投影面积达7200㎡,这样开阔的空间,在全面开始施工之后,一些大型施工机械就可以进入施工现场进行作业。

气膜设有2个汽车通道、1个人员出入口、3个应急门,内部配备了4台智能雾炮、4套高杆喷淋系统、4座照明灯塔及4辆新能源渣土车。

巨型“防护罩”里的安全密码

当这座直径超百米的气膜穹顶如“生态防护罩”笼罩工地时,不禁产生疑问:在阻隔噪声扬尘的同时,如何保障内部施工安全?答案就藏在气膜系统的“智慧大脑”与使用的特质材料中。

据介绍,本次气膜工程采用全自动PLC远近程可视化控制系统,并针对基坑挖掘相关特点需要,加装了氧气监控系统、粉尘浓度监控系统,以确保基坑内部的绝对安全。与此同时,气膜建筑的室内外通用监控系统也在全天候“站岗”:室外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、风速数据,为防风、温控提供依据;室内监控则全方位覆盖温度监测,从地表到空间不同高度,每一处温度变化都尽在掌握。若施工过程中膜材意外破损,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将敏锐感知膜内气压波动,根据漏风量大小进行合理补压,维持气膜运行安全。

当供风系统全量关停、汽车通道与安全门同步开启时,整个气膜结构将以匀速缓缓降落,数据显示,膜体完全平铺至水平地面的过程需40分钟——这段黄金时间为施工人员构建起从容有序的撤离通道,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。

防火性能试验

气膜膜材采用“基布+涂层”结构,基布为聚酯纤维编织而成,涂层则选用改性PVDF,燃烧级别达B1级。现场施工人员拿出一块气膜样品材料,测试一下它的防火性能如何?可以看到在持续的明火之下,膜材仅表面轻微碳化,全程未出现明火燃烧。
当工程圆满结束时,整个气膜系统可以被拆卸下来循环再利用,且安装、拆除、运输及再利用过程均符合绿色环保要求。在宁扬城际(扬州段)施工现场,这套会“搬家”的气膜穹顶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守护者,更为城市建设提供了“静音模式”新方案。(交通建管公司供稿)

打印